重要通知 :
重要通知 :

鎮海十七房村。
近年來,我市從鄉村旅游全域化發展、“千村景區化”建設、民宿品質提升、休閑業態培育、旅游公共服務完善等方面著手,不斷推進鄉村旅游提升發展,助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。
“用旅游+的方式,讓鄉村環境美起來、產業強起來、村民富起來、資源活起來、風氣好起來,實現經濟效益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‘大豐收’。”市旅發委相關負責人表示,鄉村旅游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、重要途徑、重要引擎,鄉村旅游要通過打造景區村莊、注重產業培育、激活發展主體、實施集聚發展、探索機制創新,在鄉村振興中有新作為、大作為。
鄉村環境美起來 “千村景區化”讓農村實現處處美
穿過一條條清幽的古巷,漫步在鎮海區十七房村,江南水鄉的靈動景致便映入眼簾。這里,一頭是原汁原味的古風遺址,另一頭是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新農村。
前些年,十七房村通過保護性開發,成為一個知名景區。去年以來,十七房村實施整村提升工程,發展新業態、完善產業鏈。在剛落成的明清古街,入口處便可見茶室、咖啡吧、書屋等店鋪。而在附近的悠游十七房項目區內,包含花房故事、農夫樂園、兒童天地、牧場時光四大板塊的農業田園綜合體正在收尾。旅游,已成為十七房村實現振興的新引擎。
初冬夕陽里的北侖區柴橋街道河頭村,層林盡染,燦若朝霞。
河頭位于“中國杜鵑花之鄉”柴橋,村內花田連片,被網友譽為“彩色村莊”。近年來,河頭村投資近300萬元,在村內主干道兩側新植香樟、紅葉石楠、杜鵑等花木3公里,增加綠化面積5萬多平方米。
“美麗村莊和景區村莊,聽起來差別不大,實際上隔著十萬八千里。”河頭村黨支部書記石志德說,能不能成為景區,關鍵看有沒有旅游產業。河頭村以云雩山游步道為核心,沿線種植藍莓、楊梅、櫻桃等水果,打造集旅游、觀光、采摘、燒烤為一體的生態農業園。同時,打造環村參觀線,建設“柴橋·老味道”鄉土風情體驗館,不少游客慕名前來品嘗青團、生煎、麻餅等特色美食。
打造大花園,成為大景區。美麗風景激活“美麗經濟”的村莊,在四明大地開始“遍地開花”。“我市已有39個3A級景區村莊,下一步,將以打造景區的理念來建設農村,推動一處美邁向一片美、從一時美邁向長期美、從環境美邁向發展美。今年,我們主動將景區村莊的創建任務由180個提高到240個。”市旅發委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我市還通過建設旅游廁所,推進鄉村“廁所革命”。每到周末,“古道之鄉”鄞州橫溪鎮便迎來大量的背包客,人們來這里健身、休閑。幾年前,旅游廁所的缺乏給游客帶來不便,同時對周邊環境造成影響。橫溪鎮政府旅游科夏慧介紹,去年以來,橫溪借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的東風,對標國家標準,新建改建10座旅游廁所,提升了鄉村旅游公共服務水平。尤其是亭溪嶺木屋旅游廁所,標識標牌極為規范,為3A級旅游廁所,成為鄉村旅游中的別致一景。

胡陳光點聚落鄉村振興體驗中心。
鄉村產業強起來 民宿等新興業態煥發農村新活力
“這里有一種靈秀的美,山腰霧氣纏繞,竹林落葉有聲。住在這里,可以清洗浮躁、放空自己。”住客張小姐這樣點評“龍觀禪那”。
“龍觀禪那”靜臥在海曙區龍觀鄉南坑村的一個山坳中,四周青山如水墨鋪開,這里春時百花斑斕、夏時草木蔥蘢、秋時丹桂飄香、冬時落雪纏綿。龍觀是“龍觀禪那”主人戴如希丹的故鄉,少年時的她在這片山山水水里兜轉。長大后,戴如希丹做過二十幾年的甬劇演員。“民宿,是我們返鄉的通道,既已邁出,別無選擇,唯有做得最好。”千呼萬喚始出來,戴如希丹用了三年時間打造“龍觀禪那”。戴如希丹說,她的民宿情懷便是返鄉,便是尋回兒時的龍觀。因為在她看來,“鄉伴、鄉建絕不只是小情懷,那是讓我們的山鄉農園以最快的速度提升價值!”
鞍山村是江北洪塘唯一的規劃保留村,這些年逐漸成為寧波市民休閑的“后花園”。在外闖蕩的王少華毅然回老家投資,把奶奶及鄰居家的老宅改造成民宿,并將民宿取名為充滿鄉愁韻味的“老樟樹”。“老樟樹”把農耕文化與音樂文化、攝影文化結合在一起,形成了獨具魅力的品牌內涵,吸引了不同喜好的客人來到這里。在她的帶動下,鞍山村的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成為市民口中的“網紅民宿村”。
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根本,只有產業興農村才有活力,農民才有奔頭。江北洪塘街道相關負責人說,“鄉村必須進一步挖掘生態環境和傳統文化資源,持續培育和強化村民運營能力,引入更有價值、更有個性的產品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”
農村居民富起來 為農民開辟在家門口創業就業新路子
北侖春曉街道在全省率先打造鄉村旅游創客模式。由4名大學生組成的春曉鄉創團隊負責設計旅游線路、設計伴手禮、包裝農產品,并注冊“村姑”商標,利用新媒體進行宣傳和下單。農家尋常的土豆、年糕片,經過包裝后,提升了附加值,增加了農民收入。
而北侖大碶街道也正在探索鄉村旅游創客的另一種模式。大碶街道塔峙社區內有桂花、楊梅、竹林等,農業資源和景觀資源非常豐富。前幾年,大家各顧各的,效益不好。現在,由過去的單打獨斗變成了抱團發展,社區策劃桂花節,統一包裝,打出“塔峙大阿嫂”品牌,糖桂花賣出了30元一瓶的價格。塔峙社區主任董燕說,目前 500多名大阿嫂活躍在農旅融合的第一線。
發展鄉村旅游,讓廣大農民不離鄉不離土,就地轉化剩余勞動力,既增了就業,也富了腦袋,更鼓了口袋,為農民開辟了一條在家門口創業就業致富的新路子。
鎮海區九龍湖鎮汶溪村秦山自然村被“四湖連珠”包圍,雖坐擁“青山綠水”,卻無法轉化成“金山銀山”。2016年6月,秦山以“生活美學村”為主題,黨員干部帶頭先后開出了7家民宿,走出了“民宿村”的第一步。“秦山邊上就是九龍湖,這么好的資源條件,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成功。”“秦家小院”女主人張蓮萍說。每逢飯點,“秦家小院”內就會升起裊裊炊煙,雞蛋、蔬菜、河魚等本地的“土特產”,成了遠方來客“舌尖上的美味”。以“民宿”為載體,過去封閉的小山村也開始和外面的世界連為一體。
9月底開始營業的江北甬江街道畈里塘達人村,通過村莊整治、環境提升、農旅產業發展,完全改變了面貌,成為一個農業綜合體,推動鄉村旅游由傳統的食宿、觀光為主向休閑、體驗、度假轉變,村民實現在當地就業創業。

茅洋鄉的玻璃棧道。 (何峰 攝)
鄉村資源活起來 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轉化通道被打開
位于蟹鉗港畔的白巖下村山海資源豐富,由于缺乏啟動資金和運營機構,美麗資源一直“沉睡”著。隨著茅洋鄉成為我市首批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區,周邊村莊的村民開起了農家樂、民宿。見周邊村莊的鄉親們賺得盆滿缽滿,村黨支部書記胡凱急在心頭。
經過反復討論,白巖下村創新推出村民眾籌模式修建玻璃棧道。項目總投資300余萬元,共有250戶村民參與眾籌,每戶投入8000元換取1股,共募得項目建設資金200萬元。項目投入運營后,扣除經營成本,集體收取利潤的10%,余下部分由持股村民參與分紅,讓村民共享成果。
玻璃棧道沿山懸空而建,山海風光盡收眼底,迅速成為“網紅”景點。不少村民成為景區的“員工”,實現了就地就業。白巖下村與象山縣蟹鉗港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展開合作,由后者參與項目策劃,與200多家旅行社達成戰略合作協議,在寧波范圍內開通鄉村旅游直通車。“玻璃棧道項目6月19日開始試營業,不到4個月就收回了成本,這個項目不但壯大了村集體經濟,而且增加了農民的收入。”胡凱說。
3年前,我市在全國率先推出鄉村旅游全域化模式。“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以來,鄉村旅游要素進一步向重點區域集聚,品牌效應非常明顯。同時,這些區域在發展旅游的體制機制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,示范效應顯現。下一步,將結合景區村莊建設,使鄉村旅游成為我市旅游產業的重要增長極。”市旅發委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“讓鄉村有思想、讓村莊有溫度、讓村民有活力”,位于寧海的胡陳光點聚落鄉村振興體驗中心今年5月成立,它以實現鄉村振興為目標,是一個能提供“農旅文商”一體化服務的鄉村綜合體。
同為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寧海桑洲鎮,則成立了青溪旅游公司,運作鄉村旅游項目。該公司通過統一征收流轉農村閑置房屋土地,吸引社會資本投資,打通“資本進村”最后一公里。“去年以來,青溪旅游公司促成7家民宿在桑洲投資,直接增加村民租金收益30余萬元。”青溪公司總經理章展告訴筆者。

奉化大堰后畈村。
鄉村風氣好起來 旅游引領鄉村的風尚和文化自覺
旅游帶來物質的同時更帶來先進的文化和理念,引領了鄉村的風尚和文化的自覺。一片整潔待賓客、一張笑臉迎賓客、一杯清茶敬賓客、一則故事暖賓客、一桌好菜宴賓客、一份安心慰賓客、一個揮手送賓客,文明鄉風,成為鄉村旅游吸引游客的競爭力之一。
慈溪龍山鎮方家河頭是3A級景區村莊,古村、古樹、古道、古屋使其成為寧波、上海等城市居民節假日休閑的好去處。通過建設、細化、提升,方家河頭整合周邊資源,挖掘村莊文明文化內涵,成為集文明文化、生態休閑、美麗宜居于一體的文明建設共同體。當地村民與環境、游客和諧共處,使文明成為方家河頭一道看得見、摸得著、悟得了的靚麗風景。
在海曙龍觀鄉李岙村也是3A景區村莊,他們用景區思路打造村莊,建好桂花公園,傳承紅色文化,讓村莊擁有更多的旅游元素,不僅有可觀賞的景觀,推進農村發展的新型業態,還有可流傳的故事和歷久彌新的人文歷史。
奉化區大堰鎮是我市首批鄉村全域旅游示范區,去年,全長10.2公里“連山堰情”文明示范線將一個個村莊和景區串聯起來。這里有中國美院設計的3D壁畫,有活化石之稱的千年紅豆杉,有文藝評論家巴人的故居,有村民自發打造缸瓦藝術的后畈村。文明的新風逐漸在大堰傳播、開花、結果,既發動了群眾參與創建,又助推了群眾增收,既展示了全域旅游成果,又提升了群眾文明指數。
寧波日報記者 何 峰 通訊員 魯 敏
服務熱線:13989309992

掃一掃加微信!